2023年初的中國云市場,比以往任何時候都“卷”得更厲害。
4月23日,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《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(2022下半年)跟蹤》報告。報告顯示,2022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(IaaS/PaaS/SaaS)達到188.4億美元,增長24.5%。雖仍保持增長,但過去3年公有云客戶縮減支出,云計算廠商縮減投資預算,使得增速低于此前預期的 3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增長放緩之際,競爭并未放松。報告調研的廠商份額顯示,IaaS+PaaS方面,阿里云、華為云、中國電信天翼云、騰訊云和AWS排名前五位,其份額分別為31.9%、12.1%、10.3%、9.9%、8.6%。IaaS則和IaaS+PaaS市場排位保持一致,五大廠商分別為32.6%、13.0%、11.8%、9.2%、7.9%。
其中,與2022年上半年相比,前五大廠商的份額與排名出現大幅變化。騰訊首次跌出前三,其IaaS+PaaS份額從11.1%減少到9.9%,排名從第二降至第四;取代其位置的華為云IaaS+PaaS市場份額從10.8%增加到12.1%,排名從第三升至第二;天翼云IaaS+PaaS市場份額從8.9%增加到10.3%,排名從第四升至第三;此外,阿里云市場份額排名雖然依舊保持第一,但其份額從 36.7%減到 31.9%。
對于此次云市場格局的變化,IDC方面表示,由于音視頻、電商等互聯網傳統強勢領域市場恢復不及預期,與之關聯的公有云市場增長持續疲軟。隨著國家產業化結構調整逐步穩定,在線教育、游戲市場有所回暖,需求將逐步恢復,但距離發展高峰期仍然有較大差距。
騰訊掉隊 阿里降價
讓業內對此次云市場格局之變最為意外卻又在意料之中的,當屬騰訊云的掉隊。
“按照騰訊云當初的規模,掉到如今的位置,還是有點意外的。”一位國內騰訊云的客戶企業負責人向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表示,四五年前騰訊云的影響力很大,市場規模也不錯,當時公司正是看中騰訊云的口碑而選擇了其服務。
Synergy Research Group發布的研報顯示,2018年,中國云基礎設施服務市場中,騰訊云擁有16.5%的市場份額,收入環比增速為34.3%,排在份額40.5%的阿里云之后,位列中國市場第二。
但是,騰訊云國內第二的位置卻并未維持太久。在Canalys發布的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云計算市場報告中,騰訊云的份額為17%,雖與2018年相比略有上漲也未下跌,但已被華為云趕超退居第三。
能夠佐證其云業務增長下滑的數據,來自其公開財報。記者注意到,由于騰訊集團年度財報沒有單獨披露云業務營收的慣例,后者與其他業務被共同歸結在“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”下。財報數據顯示,自2021年開始,這一服務同比增長幅度明顯下降,從頂峰時的47.4%下降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不到10%,至同年第二季度再度放緩,僅為0.75%。
而與騰訊云共同陷入增長困境的,也包括一直占據榜首的阿里云。Canalys研報數據顯示,2019年阿里云在國內市場占比一度接近46%,但在最近三個季度以來持續下滑,直至其最新占比份額已不到國內云市場的三分之一。
為了因應市場變化,在4月26日舉行的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會上,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、阿里云智能集團CEO張勇宣布,阿里云核心產品價格全線下調15%~50%,其中存儲產品最高降幅達50%。而雖未直言降價原因,但張勇表示,希望將技術紅利更多回饋給客戶和伙伴,持續降低用云成本,擴大云市場空間。
對于騰訊阿里的困境,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了其遭遇挑戰的主要原因。“政企上云是這幾年云市場的主要增量,但顯然在這塊,政企更加信賴以央企為主的國家云。”C114主編周桂軍告訴記者,這也是業內對其份額會下降有所預期的一大原因。
啟信寶中公開的2021年全國招投標信息顯示,在當年全國公示的超1億元的政企數字化大單中,三大運營商合力拿下了超過200個訂單,其中中國電信104個、中國移動68個、中國聯通34個,相比之下,阿里云與騰訊云只拿到9個。
對此,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此前向記者表示,以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云巨頭,在度過擴張期后,已進入更為看重利潤回報率高的階段,而很多政企項目對于安全的要求高,單位利潤低,從成本回報率上考慮,對這些云巨頭來說并不劃算。因此,這也逼迫互聯網云廠商減少做集成、總包類項目,從而進一步縮減了份額。
運營商全線“狂飆”
與互聯網云廠商業務收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以天翼云為增速代表的三大運營商云全線擴張,年增長率均超過100%,遠超行業平均水平,而前者更是首次進入了公有云廠商前三。
最新財報顯示,2022年中國電信天翼云收入達到579億元,同比增長107.5%。移動云收入達到503億元,同比增長108.1%,其中,行業云收入達到412億元,同比增長114.4%,移動云盤收入達到55億元,同比增長59.5%。聯通云實現收入361億元,同比增長121%。
尤其是在份額排名方面,除了天翼云首度進入前三外,移動云公有云(laaS+PaaS)服務市場的份額也上升到第六,同比增速104%,位列前十位云服務商第一。
而這已不是運營商云第一次實現破百增長。2021年,彼時已躋身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前五的天翼云便曾達到102%的營收增長率,而移動云也以114%的增長率創下當年新高。
“天翼云的成績是標志性的,說明運營商云已經正式進入了云市場第一梯隊。”周桂軍向記者表示,在政企上云的需求驅動下,三大運營商的云業務自2021年開始高速增長,而隨著數字化轉型業務成為運營商第二增長曲線,預計其云業務的市場份額還會有進一步的增長空間。
記者注意到,隨著云業務強勢擴張,運營商已有了更大的雄心。繼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在日前舉行的2022年業績說明會上宣布2023年天翼云目標收入為超千億元后,在4月24日舉行的2023移動云大會上,移動云能力中心總經理吳世俊稱,未來三年,移動云將力爭突破年營收1500億元。
移動云的底氣來自過去一年市場的認可。據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在本次移動云大會上透露,截至2022年12月底,移動云簽約大單超6200個,拉動收入超225億元,央企國企上云項目超3700個。在移動云帶動下,中國移動2022年數字化轉型收入達到2076億元,同比增長30.3%。
“布局建設云基礎設施、提供算力服務,是中國移動數智化轉型的戰略重點。”楊杰強調,云服務本質上是算力服務,當前,算力網絡正駛入發展快車道,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,中國移動將堅定不移做大算力網絡生態圈,共同拓展數千億市場空間。
挑戰與機遇并存
云廠商的競爭加劇,在反映中國公有云市場充滿活力的同時,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。
IDC研報指出,2022年下半年,疫情沖擊對企業用戶在公有云的投入上帶來負面影響。一方面,企業認可公有云在企業降本增效方面的積極作用,公有云存量業務穩定增長。但另一方面,企業在新增需求的決策和建設周期普遍延長,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有云整體市場的發展。有些互聯網公有云用戶出現自建云資源池和能力反向輸出的趨勢,為公有云市場帶來更多變數和挑戰。
面對云廠商之間的激烈“廝殺”,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則更為直接地表達了擔憂。“云計算的互操作性不足,以及由此導致的‘供應商鎖定’是全球性問題,但與國外相比,我國的‘供應商鎖定’問題更為嚴重,成為影響運營商統一生態,阻礙云計算業務發展創新的瓶頸。”他在2023移動云大會期間指出。
鄭緯民表示,出于不同廠商的技術差異和商業利益考慮,造成了傳統上的“供應商鎖定”問題。但由于國內計算技術發展相對較晚,市場上服務供應商眾多,且正處于激烈的競爭之中,這成為我國“供應商鎖定”問題更為嚴重的首要原因。
“同時,我國信息化應用的基礎相對薄弱,行業經驗沉淀不足,再加上代碼開源、開放應用編程接口等措施的滯后,進一步加大了跨云開發的難度,因而阻礙了跨云軟件的開發和互操作的實現。”他補充道。
對此,鄭緯民呼吁,未來云服務之間的協作共贏,共同創造更大價值是必然趨勢。“實現良好的云計算互操作性,才能形成統一的計算生態,促進技術的持續迭代和行業的整體創新,為消費者帶來更大價值,進而推動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。”
文章內容僅供閱讀,不構成投資建議,請謹慎對待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Amazfit Falcon配備1.28英寸圓形AMOLED屏幕,藍寶石鏡面,擁有鈦金屬機身,重量為64克(不含表帶),15項軍標認證加身,輕盈與堅毅兼備,更耐高溫、不懼嚴寒。
三星作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機品牌,在安卓陣營中是絕對的佼佼者, 2月14日,三星在上海舉行了新品發布會,不僅帶來國行版的Galaxy S23系列,同時還宣布了與迪士尼的重磅合作計劃。
Amazfit Falcon配備1.28英寸圓形AMOLED屏幕,藍寶石鏡面,擁有鈦金屬機身,重量為64克(不含表帶),15項軍標認證加身,輕盈與堅毅兼備,更耐高溫、不懼嚴寒。